【前言】
1941年底的12月份,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很快就把东南亚给卷进去了。到了1942年3月8日,日军攻占了仰光,接着又朝曼德勒打去,打算把滇缅公路给拦腰截断。
那时候,中国的海边港口全都被日军占了,能运进来抗战物资的路,就只剩下滇缅公路了。而且,要是日军再把滇缅公路占了,他们就能从西南那边打重庆,这是国民政府绝对不想看到的。
为了维持这条重要的通道,并且考虑到盟友英国的利益,蒋介石在1942年3月到1943年12月这段时间里,三次亲自前往缅甸,去指挥远征军的行动,并调解各方的矛盾。
【第一次赴缅,1942年3月3日】
这时候,仰光已经沦陷了,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和蒋经国飞到了缅甸的腊戍,到了那儿他们忙了三件事:
——开了一场军事会,把前线的指挥官都叫来,听他们说说情况,然后给了很多具体的吩咐。
——安排中国远征军的任务,就是让装备了德国武器的第5军和第6军进入缅甸打仗,特别重要的是得守住滇缅公路。
——调解史迪威和国军将领之间的不和。那时候,美国指挥官史迪威和国军将领杜聿明等人在打仗的方法和军队管理上有很大的分歧,但上面没有接受史迪威提出的重新组建国军和换掉将领的建议。因为,这样做会对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平衡造成很大冲击。
【第二次赴缅:1942年4月8日】
1942年年初,中国派出了第一批总共10万人的军队,到缅甸去打仗。
当曼德勒的战斗打得正激烈时,蒋介石和他的夫人去了缅甸的曼德勒看看情况。蒋介石爬上了曼德勒山,他希望将领们能死守住曼德勒。他还告诉戴安澜的部队,要做好拼死一搏的准备。
结果:因为英军自己撤走了,加上史迪威和杜聿明之间不和,远征军就被困住了。最后,虽然第200师冲了出去,但大部分军队在翻越野人山时伤亡很大,戴安澜将军也牺牲了。
日本军队打到了云南怒江边上,还占据了滇缅公路。幸好国军赶紧炸了桥,拦住了日本军队的路,之后两边就在怒江的两边面对面僵持着。
【第三次赴缅:1943年12月】
这时候,联军已经在缅北发起了反击。蒋介石在开罗会议结束后,路过印度的蓝姆伽军营,在那里听取了关于缅甸战况的汇报。
之后,中国军队在印度那边组织了对缅甸北部的反击,狠狠打击了日军。接着,盟军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但这时蒋介石已经不再亲自指挥了。
【总结】
蒋介石三次去缅甸,虽说有点作用,但都没达到他想要的结果。这里面虽然是想给士兵们打气,也想树立自己的威信,可他指挥的作战方法对改变战局没啥帮助。
他习惯亲自到战场上监督战斗。比如:在红军那会儿,他会坐飞机到南昌、贵阳去督战,直接进行指挥。但他的战术经常被红军采用,结果导致国军被消灭或者不管怎样都能成功突围。
比如说,在淮海战役那会儿,他赶去徐州亲自监督战斗,但没啥效果;后来他负责指挥杜聿明的军队怎么打仗,结果杜聿明的部队全被打垮了。
反正,他在现场指挥时,老是因为判断不对和国民党内部有矛盾,结果适得其反,搞出了很多差错,特别是在解放战争里更为明显,这无疑让国民党的失败来得更快了。
